從Z世代凝視,解讀新時代語言
從Z世代凝視,解讀新時代語言
By 王薇瑄(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、科技媒體專欄作家)
近來社群平台出現一個流行詞彙「Z世代凝視」(Gen Z stare),描述一種面無表情、不帶情緒、不回饋也不刻意迎合對方期待的神情。在職場中,這樣的凝視讓許多X世代或千禧世代的主管感到難以招架——他們是在意,還是不願溝通?
TikTok 上有不少影片揶揄這類現象。例如在咖啡廳點餐時,年輕店員一臉冷淡,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說錯了什麼;但也有另一派為Z世代平反:當顧客問出「草莓香蕉冰沙裡真的有香蕉嗎?」這種問題時,他們選擇沉默以對,已經是最禮貌的回應。
這樣的行為背後,藏著一整個與數位環境共生的成長歷程。
2020年,是Z世代大規模進入職場的起點,迎接他們的不是典型的實習、面試與入職訓練,而是全球疫情的劇烈變化。
從線上面試、遠距打卡,到對著鏡頭點頭微笑,Z世代初入職場的經驗,大多缺乏真實的人際互動。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,Z世代對於求職的迷惘程度高於前幾代,不只是因為產業變動,更因為他們從小習慣在螢幕背後觀察,而非主動表達。
這樣的「數位凝視」,也延伸至求職現場:有人希望朋友家人甚至交往對象陪同面試,也有人在談薪資條件時極度恐慌,從容貌到溝通一概焦慮,正是這個世代的寫照。
科技讓資訊更近,工具更便捷,但也悄悄改變了孩子與世界互動的方式。最近與一位長期深耕偏鄉教育的NGO朋友交流,他觀察疫情後的家長,對「平板學習」出現兩種態度:
一種是焦慮型,擔心孩子一滑就進入YouTube、短影音,導致近視加重、學習落後;另一種則是樂觀型,認為孩子早早接觸AI工具與線上資源,是一種「世界就在指尖」的新機會。
這兩種差異,關鍵不在工具本身,而在於陪伴的密度與肯定的品質。
這位朋友說,自律性高的孩子,往往背後有父母的投入,陪著練題,制定明確的規則,比如「15分鐘完成20題」,並在完成後給予具體的肯定與讚賞。這樣會讓孩子願意嘗試,進而建立時間感與自我規範。
這與紐約大學心理學家 Laurence Steinberg 的研究不謀而合。他指出,青少年最重要的發展基礎,不在於嚴格規範,而是「支持性的結構」(supportive structure):有明確的規則、溝通空間與溫暖回饋,這不僅是教養的核心,更是未來職場適應力的起點。
當我們談論下一代的科技素養,往往聚焦在「會不會用工具」、「懂不懂AI」,卻忽略了「能不能好好說話」、「是否懂得回應」。
在數位工具無所不在的時代,孩子更需要培養的是一種跨螢幕的溝通力——理解自己的情緒、表達需求、在沉默之外找到語言與人連結。這種能力的起點,可能不是AI課程,而是那個願意陪孩子練習、願意肯定孩子的大人。
Z世代的沉默,不一定是冷漠,而是他們學會在資訊過量中節省回應資源的本能。對於下一代,我們可以問的不是「為什麼你不回應」,而是「我們什麼時候開始,陪伴練習更好的回應」。
陪伴,是科技素養的根基;回應,是情緒素養的第一步。
新一代的教育,不只要教孩子操作,更要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的語言──那也許正是Z世代的凝視背後,等待被理解的渴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