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.02.26
工具或輔具:AI時代的創造力如何可能?
人工智慧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AI)已成為創造性過程中的重要支持工具。創作者能運用AI參與創意活動,例如音樂、繪畫和寫作等,進一步激發靈感並拓展其表達方式......
工具或輔具:AI時代的創造力如何可能?
李長潔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
人工智慧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AI)已成為創造性過程中的重要支持工具。創作者能運用AI參與創意活動,例如音樂、繪畫和寫作等,進一步激發靈感並拓展其表達方式。AI的合作性質使人類與運算系統形成了一種共創的關係。透過這種互動,創作者能輕鬆掌握新技術,同時探索更多可能性。因此,AI的參與不僅被視為創作過程中的助力,也賦予了其一定程度的創造性能動,既能支援創作者的創作實踐,又能對其創造性行動形成挑戰與啟發。
下文中我們將探索AI如何作為創意生成的合作夥伴,以及它在創作過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。我們將從兩個方向得知,如何讓使用者實現與思考AI生成技術的創造力基礎,並理解人們如何將AI當作「工具」(tool)或「輔具」(assistant)兩種情境脈絡,學習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來擴展自己的表達能力和創作範圍。
創造力的概念
若要對創造力本質、來源及其運作過程的探討,涉及心理學、教育學、哲學、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。從創造力的歷史來看,大約至19世紀才開始有創造力(creativity)一詞的正式討論紀錄,但回顧整個人類文明,可以發現在每個階段都有創造力的概念。從史前時代的「以知用火」到古典時代的「普羅米修斯神話」,從文藝復興時代脫離神學進入科學,再到二十世紀對社會科學的理論突進,直至當代由電腦、網際網路、社群媒體、人工智慧所集結而成的創造性行動。我們可以發現「社會性」(social)是一個理解人類創造的重要關鍵(Glăveanu, 2021)。
創造性行動的源頭,一開始來自神性的介入,漸漸地這種影響被內化成為個人天生的特徵,再到近幾十年來強調集體智慧的相互串連與合作網絡的持續擴大。創造力的歷史—文化典範轉移,從「祂」到「我」,最後到「我們」,可以發現一種理解,就是所謂創造行動,或多或少有著他人有形無形的參與,更何況是在生成式AI介入的現在,「我們」的創造力典範是主流概念(Glăveanu, 2015)。由此可見,要理解創造力,就必須與歷史時代連結,從某種實用的視角,進行分析與了解。
創造力的歷程
在《思考的藝術》一書中,作者Graham Wallas(1926)指出了創造力的四個發展過程,包括了準備階段(preparation)、孵化階段(incubation)、啟發階段(illumination)、驗證階段(verification)。這一創造力模式強調了邏輯思維與潛意識活動的結合,廣泛地被應用於教育、設計和問題解決領域。不過,雖然把創造力歸為不同主題階段,可以使創意過程變得更明確,但似乎過於線性,並非每一件創作都普遍適用。
事實上,創造力往往是一系列不確定的組合。Roland Finke、Thomas Ward與Steven Smith(1996)所提出的「生成探索模式」(geneplore model),便用於解釋這種創造性思維的動態過程。該模型將創造力分為兩個核心階段:生成(generation)和探索(exploration),強調創意是發散性與收斂性思維相結合的結果。
在生成階段,個人專注於產生多樣化的「前發明結構」(preinventive structures),這些是未完成或部分構建的想法、概念或表徵。這一階段注重激發靈感,提供開放性的可能性,而非限制於邏輯和目標。例如,藝術家可能隨意繪製草圖以激發靈感。在探索階段,創作者則評估生成的構想,篩選並進一步地發展符合目標或需求的概念。這一階段強調批判性分析和實驗性測試,目的在解決問題、完善創意並將其轉化為具體成果。例如,設計師可能從初期的草圖中挑選最佳方案,通過修改與實現形成最終設計。
「生成探索模式」的概念可以讓我們理解到,生成探索模式的重要特徵在於,創造力不是單純的靈光一現,而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。創作者通過反覆生成與探索,將模糊的想法精煉為有價值的創新成果。因此,創造力的過程,應該是多元、多向的思考與實踐。
本文例舉兩作品創作方式,為探討AI創造力的個案,主要討論兩個作品的創造性,即創造力歷程的差異之處。可分為「AI作為一種工具」與「AI作為一種輔具」兩個情境脈絡。
AI創作的兩種情境脈絡
AI創作中的AI角色可以從工具和輔具這兩個情境脈絡進行討論,這兩者在使用方式、影響範圍及對創作結果的貢獻上有顯著差異:
(一)AI作為一種工具
我們以「AI視覺生成」為例,可以見到「AI作為一種工具」(AI as a tool)時具有某種應用特徵與創作過程,強調先探索而後生成。先透過作品的描述與撰寫,在更加精確地意識下提供提示詞(prompt),並試圖使生成圖像符合其創作靈感。我們可以看到,AI作為工具時,通常被視為用來執行特定任務或完成特定功能的技術裝置。例如,利用AI進行影像生成、文案撰寫或音樂作曲,創作者能以AI作為執行其意圖的手段,而非參與創作的主體。
在這種創作的情境脈絡下,人類創作者對AI生成的結果有完全的控制力。AI僅僅是執行指令或協助處理繁瑣工作的工具。例如,設計師可以利用AI來生成圖形,但最終選擇、編輯和呈現的決策由人類掌控。
(二)AI作為輔具的脈絡
另可以見到「AI作為一種輔具」(AI as a assistant),具有某種應用特徵與創作過程,強調先生成而後探索。創作者先直接與AI協作,以簡單的提示詞廣泛嘗試,並在大量的資料中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圖像,並開始構想作品說明。當AI作為輔具時,AI更像是創作過程中的協力者,為創作者提供靈感、建議或技術支持。例如,AI可能透過分析大數據,為小說作者提供故事結構建議,或為畫家提供多樣化的視覺風格選擇。
在這種創作情境脈絡中,創作是一種人機共生的過程,創作者需要承認AI對創作結果的實質貢獻。AI不僅僅是執行命令,還能通過機器學習和生成技術參與創意的激發與推進。
AI時代的創作如何可能
從前述的概念討論得知人機共創的兩種脈絡:一種為「人為創意在前,機器修潤在後」,另一種為「機器亂數產生在前,人為創意修潤在後」[1],即「AI作為一種工具」與「AI作為一種輔具」,兩者的辯證具有創作主體的倫理意義。作為工具的AI,通常不構成作品的共同創作者,人類創作者擁有完整的創作地位,AI生成的內容視為其創作過程的一部分,不需要特別披露AI的參與。但作為輔具的AI,則涉及到學術與倫理的考量,尤其是透明化AI參與的重要性,若AI對創作過程有實質貢獻,需明確標示AI參與的程度,確保創作結果的公平評價。
在AI時代,創作的可能性以多元形式展現,結合了人類的創意與機器的運算能力。「生成探索模式」中的動態過程在AI創作中得以充分體現:透過生成多樣化的素材(如AI生成圖像或文字),再進行探索與精煉,最終形成具有價值的成果,反之亦然可能。這種人機協作模式拓展了創作的可能性,同時也重新定義了創作者與工具的關係。
AI在創作中可被視為「工具」或「輔具」,其角色的定位取決於創作者的使用方式。當AI作為工具時,創作者擁有對生成內容的完全控制權,將其視為執行指令的技術手段,最終的創作成果完全歸於人類主導。然而,當AI作為輔具時,AI成為創意過程中的合作伙伴,參與靈感激發與內容建構,人類和AI的貢獻共同塑造了創意結果。
本文所區辨的兩種AI時代的創作力,並不分高雅或低俗,僅僅是想指出創造力在當代的可能性。無論是何種創作模式,都揭示著,AI的介入不僅提升了創作效率,還降低了門檻,使創作更加民主化。當然這也帶來了新的挑戰,包括著作權的界定與學術倫理的透明性問題。在AI的輔助下,創作已不再是孤立的行為,而是一種「我們」的協作過程;人類創意的價值未因AI的介入而減損,反而通過人機協作的模式得到了延伸與深化,為創作注入了無限的可能性。
參考文獻
Finke, R. A., Ward, T. B., & Smith, S. M. (1996). Creative Cognition: Theory, Research, and Applications. MIT press.
Glăveanu, V. (2021). Creativity: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.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Glăveanu, V. (2015). Creativity as a sociocultural act.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, 49(3), 165-180.
Wallas, G. (1926). The Art of Thought. Franklin Watts.
[1] 兩個創作脈絡的靈感與討論,來自2024年11月30日,於XPlorer素養導向高教學習創新計畫-AI賦能研究工作坊-中部場,林誠夏律師的講座「AIGC之合法運用及學倫引註」。
作者:李長潔
李長潔博士現任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。 專業領域涵蓋未來學研究、科學傳播、數位語藝、組織傳播、文化研究與社會學。在教學方面,李博士教授行銷傳播概論、傳播理論、傳播作品精選、文創專案設計與行銷、多元文化與傳播等課程。
在學術研究上,李博士曾發表多篇論文,主題涉及數位環境中粉絲群體的形成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性、未來意識教育的遊戲設計與實踐、新媒體的移動鑲嵌等。
李博士亦關注文化觀察,創辦了「偽學術」文化研究專頁,並主持相關Podcast節目,深入探討日常文化現象。多元身份與豐富經歷,展現了其在傳播學術與實務領域的活潑。
【李長潔】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(點此連結)
【偽學術】文化研究FackBook粉絲專頁(點此連結)
【偽學術】文化研究Instagram(點此連結)
【偽學術 | 認真聽】Firstory Podcast(點此連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