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.11.27
當STEAM遇上AI時代:創造力會被滑走嗎?
2024年一眨眼走進尾聲。與親戚相聚時,無意間看到姪子與姪女心無旁鶩的盯著各自的平板電腦;待我們用完餐,這兩個孩子還是坐在同樣的位子,手指不停的滑滑點點......
當STEAM遇上AI時代:創造力會被滑走嗎?
By 王薇瑄 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、科技媒體專欄作家
2024年一眨眼走進尾聲。與親戚相聚時,無意間看到姪子與姪女心無旁鶩的盯著各自的平板電腦;待我們用完餐,這兩個孩子還是坐在同樣的位子,手指不停的滑滑點點。
原以為平時管教甚嚴的堂哥會說點什麼,沒想到並沒有。
湊近一看,原來他們專注的,是類似數學教學方塊的畫面,必須依照畫面提示,將正確的形狀與顏色放進對應位置。我好奇的問了堂嫂,她說這是最新的STEAM教育課程內容,著重的是五育發展。
STEAM 是一種整合多學科的教育框架,代表科學(Science)、技術(Technology)、工程(Engineering)、藝術(Arts)、數學(Mathematics)。這一框架旨在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,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。
「科學」教導學生理解自然現象,「技術」掌握數位工具以應用於日常生活,「工程」強調設計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,「藝術」引入創造力與美學,「數學」則發展邏輯思維和數據分析能力。
STEAM與最初僅包含科學、技術、工程和數學的 STEM 不同,後來加入了「藝術」,進一步強調創意和設計的重要性。
STEAM的教育模式強調實踐與應用,通過跨領域的學習和實際專案,幫助學生應對現實挑戰,並培養優異的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。
然而不論STEM還是STEAM,在過去的執行上,除了技術(Technology)需要透過電腦或平板,或輸入指令,或簡單設計程式,或使用互動型應用,其餘項目皆與平板較無關。
舉例來說,過去參與的執行案中,會設計簡單的物理、化學小實驗,讓小朋友實際體驗科學的神奇,甚至會帶他們近距離觀察動植物,還能將觀察到的現象結合工程領域的思考,透過3D列印技術,帶小朋友設計出一系列的仿生玩具。
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,於是家長無不急著把實踐放進孩子學習的黃金期,培養創新能力與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。
然而當我們迎接AI時代,過去STEAM強調的實踐與應用,似乎也被過度數位化了,平板內的互動程式透過AI與使用者互動,框架裡的創意,對孩子的學習真的有幫助嗎?
姪子與姪女執行STEAM教程的作業時,唯一不停的就只有他們的手指,滑滑點點,沒有不同材質的觸覺刺激,更沒有衍生的想像,從其呆若木雞的表情看來,當然更難以感受學習新知的興奮。
根據《教育研究季刊》的一項研究,過度數位化的教學方式,可能限制學生的學習深度與創造力。當學生長時間接觸數位設備,缺乏實際操作和多感官刺激,會降低對學習內容的內化程度。
此外,一份歐洲STEAM教育計畫的報告指出,過度依賴數位工具的課程設計,可能導致學生對課程的參與感降低,甚至產生學習倦怠。
反觀芬蘭的STEAM課程,結合數位工具與實際體驗,例如通過VR探索極地環境,同時讓學生親手建造適應極地氣候的模型,這樣的教學成效十分顯著。
《哈佛教育評論》建議,「混合教學模式」(Blended Learning)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成果,即結合數位教學與實體實踐。例如在數學教學中,讓孩子在數位平台完成基礎概念的學習後,進一步透過積木或實體工具解決應用問題。
教育的本質應回歸於培養孩子的批判思維、創造力與人文素養,而非僅為適應當下的技術變革。當STEAM碰上數位時代,切莫讓技術應用凌駕於STEAM目標的核心。唯有在技術與人文之間找到共融之道,才能真正為下一代鋪設通往未來的路,實現全面且持續的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