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技洪流中找到平衡:五育與五覺的交會
在科技洪流中找到平衡:五育與五覺的交會
By 王薇瑄 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、科技媒體專欄作家
國小時代「德智體群美」的並進均衡,是成長階段的重點。
德育主張品德培養,智育關注學科知識和智能發展,體育強調身體健康與體能訓練,群育專注在培育人際交往能力與群體互動利,美育則是著重審美能力與藝術修養。
隨著時代變遷,傳統的「德智體群美」也迎來進階版的挑戰。
德育加上了培養公民意識,強化全球視野與尊重多元文化;智育強調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,也納入編碼能力;體育除了傳統體育項目,更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情緒管理;群育在現代教育中還融入了社會技能,如團隊合作與同理心;美育則更凸出個性化表達與跨文化理解。
科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若非網路無國界,我們很難立足台灣而探索世界。當全球80億人口都是我們潛在的競爭對手,批判性邏輯思維將成為致勝關鍵。但也因為個體與個體、群體與社會的距離太近,零時差的網路霸凌也充斥在各個角落中。學生心理狀態的調適與抗壓性,逐漸成為父母與老師關切的項目。世界之大,如何在數位科技潮流中保有自我,又不傷害他人,是父母在孩童成長時應該留心之處。
而五覺平衡是安定的關鍵。五覺指的是感知周圍環境、接受外界訊息的方式,包括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。不論是哪一種的感官刺激,都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刺激著大腦,進而逐漸發展至成熟的個體。
有個朋友的小孩非常怕生,遇到陌生人總要躲在爸媽的身後1小時,這是觸覺與聽覺的刺激較少所致。
觸覺在孩童早期發展階段,能建立情感連繫;而在聲音中暴露不足,則會讓聽覺系統對人群中聲音的變化缺乏調適性。
越來越多的孩童在發育階段就接觸電子產品,螢幕的普及極不利於其視網膜健康與眼睛的發育。大量的短影音與遊戲,破碎快速,目不暇給,聲光十足,容易降低孩子的專注力。一旦對靜定的行為與藝術型態興趣缺缺,當然也就不再閱讀文字。
觸碰式螢幕的廣泛,也限制了孩童的觸覺發展。「滑手機」可能有助於手指靈活與手眼協調,但也侷限了觸碰實物的體認。
美好的味覺,容易刺激大腦中愉悅的神經迴路,釋放多巴胺和內啡肽,讓人感到快樂放鬆。這對於壓力大的孩子和成人來說,是天然的情緒調節方法。
五覺的平衡,也促進五育的健康養成。五覺作為感知外部世界的渠道,能豐富體驗,也能影響五育發展。
以智育來說,視覺與聽覺極為重要。光線刺激視網膜,信號經視神經到丘腦外側膝狀體(LGN),再傳至枕葉的視覺皮層處理;而聲音則通過耳蝸轉為神經信號,經聽神經至丘腦內側膝狀體(MGN),再到顳葉的聽覺皮層處理。在多次與多重刺激下,存留在腦海的時間越長,便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。
在科技發達的時代,強大的視聽佔據市場,孩童相對喪失了刺激其他感官的機會。父母應當回頭檢視五覺與五育養成的比例,趁著孩子還在發育,趕緊補足吧!
作者:王薇瑄
王薇瑄(Vivi Wang)是一位專注於科技與文化領域的專業人士,現任聲鮮時采科技的聯合創辦人及營運長(COO)。她在媒體與科技的交叉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,同時也是《經濟日報》的科技趨勢專欄作家,負責撰寫專欄《發現薇趨勢》,針對人工智慧、數位轉型及科技產業發展提供深刻的分析與評論。
除了在科技領域的深耕,王薇瑄亦致力於推動文化與藝術的普及。她是藝術對談節目《藝術聲鮮 ART TAIPEI Live Talk》的製作人,並參與多場國際藝術活動及論壇的策劃與主持,為藝術與公眾之間搭建橋樑。作為一名具備創新視角的科技與文化推動者,她以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,持續為業界注入新動能。
【發現薇趨勢】經濟日報專欄(點此連結)
【發現薇趨勢】方格子Vocus創作平台(點此連結)
【數位趨勢醬子讀】Apple Podcast(點此連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