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.04.24
下一個世代的人工智慧AI焦慮
2023年初,OpenAI推出了文字生成式AI工具後,引發了全球的AI熱潮。由精確的指令,產出高效而令人咋舌的結果,短短不到兩年,OpenAI已經從純粹的文字進階到圖片與影片,也硬生生的搶走許多「人」的工作......
下一個世代的人工智慧AI焦慮
By 王薇瑄 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、科技媒體專欄作家
2023年初,OpenAI推出了文字生成式AI工具後,引發了全球的AI熱潮。由精確的指令,產出高效而令人咋舌的結果,短短不到兩年,OpenAI已經從純粹的文字進階到圖片與影片,也硬生生的搶走許多「人」的工作。
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研究報告,全球約40%的就業可能受到AI影響;在已開發經濟體中,高達60%的就業機會,因AI而岌岌可危。2024年截至目前,科技公司裁員三萬四千人,已經造成極大的職場焦慮。
AI直接挑戰正在職場或正要步入職場的我們;對於下一代,會有什麼更驚人的衝擊?
近期碰到從中國來台唸書的朋友,他們說中國在這次的經濟動盪與科技浪潮中,產業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。在他們小時候,老家的父母傾向於孩子從事穩定的公務員、老師或醫生等職業,後來因為中國科技起飛,新創不斷,在他們讀大學期間,父母也願意接受他們到一、二線大城市的新創公司或已揚名國際的科技大廠任職。
但歷經這幾年的中美衝突、經濟低迷、通貨膨脹、新冠疫情、俄烏戰爭,再加上日趨緊張的國際情勢,《彭博社》報導了中國知名公關與廣告公司的徵人啟事——因決定採用人工智慧生成內容,而停止招聘第三方撰稿人與設計師。在家鄉的父母,不是勸孩子再觀察一下情勢繼續念書,就是要他們趕緊回鄉,找個不容易被科技取代的工作,安定為先。
在臺灣,雖然思想較開放,許多父母選擇無條件的孩子的心之所向,但也還是有喜歡參與孩子未來的父母,主動提供生涯藍圖。
於是學習歷程與科技連結的多寡,一直是許多父母困擾的問題。像是「該不該給孩子手機」、「該不該讓他們上網」、「臺灣是科技島,該不該送孩子去學程式設計」;而現在這群父母的新煩惱是「我該讓孩子學習AI嗎」、「美國這麼多科技公司裁員,我的孩子未來當工程師還是鐵飯碗嗎」、「設計與文字科系畢業後是不是更難找工作?新聞上說AI做得更好更快」。
近期跟一群科技園區高階主管會面,大家不約而同的思考這個問題。擁有專業知識的主管群還未面臨即刻的危機,但看著生成式AI起源美國,也不免憂心忡忡——自2023年陸續有大的科技公司用AI工具取代基層員工,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燒到主管級別,他們且更擔心子女未來的工作選擇。
主管A說,女兒本來是平面設計師,也曾拿過國際獎項,但兩年內國內外生成式AI獲獎新聞不斷,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。主管B的兒子喜歡作曲,Open AI的生成模型跨足音樂,產品又快又好,讓他每天都很焦慮。他們不約而同的問我:下一代該學什麼?該怎麼選科系?
我倒認為普及AI對於培養跨域人才是正向的動力,我們可以用更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機會。雖然身邊也有朋友因為AI遭資遣,但原因是他抵制這門新興科技,主管三次軟硬兼施,他也不願再學習。
現階段我們還是必須學習共存。世間上所有追求平衡的事物,不論是科技與人文,理想生活與熬夜加班,便民服務與充沛國庫,都會在決策的當下作出最適宜的選擇。當我們對AI的感覺從認識到恐懼,從恐懼到抵制,也許會贏來一波新革命,也許最後科技只得接受人文的反撲。在時間還沒走到那個未來前,還是多鼓勵子女認識新一代的科技工具,讓他們能更早跨領域,懂得自己的優點與弱勢,也不失為一種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