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願意偶像以虛擬形式永遠青春嗎?
你願意偶像以虛擬形式永遠青春嗎?
By 王薇瑄 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、科技媒體專欄作家
科技日新月異,要做出一個與你外觀相似的虛擬人物(Avatar),早已不成問題。
大眾最熟悉的,應該是Meta旗下的Facebook製作了一款應用程式,能點選使用者的形象特徵,創造個性化的貼圖,成為在社群網站上的個人標誌。
近期,美國老牌搖滾樂團KISS宣布,未來將以虛擬人物演出。這支1973年成立於紐約的搖滾樂團,當年以酷炫的現場表演聞名,包括冒煙吉他、爆破煙火、口中噴火等特技。就某種角度來說,真人偶像若變成虛擬人物在台上「假唱」,爆破變成動畫,似乎讓過去他們現場表演帶來的驚艷大大減分。
無獨有偶,1972年成立的瑞典團體ABBA,也耗時5年打造了自己的虛擬人物。團員現階段平均年齡已經70歲,實在很難期待「本人」演繹50年前的青春活力,然而虛擬化的偶像,卻重現了黃金時代的ABBA。
即使知道台上表演的偶像是假的,播放的是過去演唱的錄音,但許多當年的小粉絲到現場,還是忍不住激動,聽著年輕時迷戀的歌曲,居然也好像回到了那個年代。
ABBA虛擬人物巡迴演出已經完成,每場的售票率是99%,可見科技與記憶跨界的「懷舊經濟」潛力十足。
前陣子五月天的假唱事件鬧得沸沸揚揚,在社群媒體上能看到網友貼出一系列的假唱短片,讓人不禁感慨萬千。五月天大概是我小學時開始紅的,當時他們青春洋溢,每段旋律、每句歌詞無不銘記著成長的點滴;如今,我已唸完博士班還創了業,五月天成員的年齡也近半百。
當偶像跟著我們一起長大與變老,他們的體力早已大不如前,如果真槍實彈上場,很難去復刻過去的榮光,尤其是面對需要體力與嗓子的現場演唱會,老去的偶像只能引退,或以虛擬人形象永存了。
五月天假唱遭撻伐,對比於高朋滿座的ABBA虛擬人物演唱會,同樣都是現場播放錄音,為何觀眾的觀感天差地遠?
因為一個事先知道是錄音,抱持重溫舊夢的心情去聽演唱會,要建構的是想像;而另一個是期待聽到「現場」,卻聽到錄音,破壞的是想像。建構與破壞之間,觀眾的期待值當然截然不同。
另一方面,讀者能接受使用科技延續人的記憶的作法嗎?網路上製造的虛擬人物,能代表你在數位時代的形象嗎?有趣的是,不同世代的人想法兩極。
身邊三、四十歲的朋友,對此的接受度是一半一半。他們的回答,能從社群軟件使用的頭像略知一二。
用軟體製作虛擬人物、以非自己真實照片作為大頭貼的朋友,都能接受以虛擬人物代替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形象;而使用自己的真實照片者,相對來說接受度低。原因是他們認為用自己的五官行走江湖,才能標誌並累積辨識度與名氣,而今天當張三、明天是李四的虛擬人生,換到最後不知道還剩下什麼。
在現實生活中,肉體會衰老,青春會流逝,你願意讓偶像昇華成虛擬人物長存,永遠陪伴自己嗎?還是你更喜歡自然而然,看著偶像跟自己一起老去,擁抱真實?
科技也許能延續人文記憶,實現懷舊經濟,但在虛擬演唱會結束後的夜晚,關上燈,回味今天的精彩演出,偶像還是青春洋溢,但跟隨音樂回到過去高光時刻的,只有思緒而已,乾皺的皮膚與鬆垂的肉體,卻永遠回不去了。在科技與人文間,你會如何選擇呢?
作者:王薇瑄
王薇瑄(Vivi Wang)是一位專注於科技與文化領域的專業人士,現任聲鮮時采科技的聯合創辦人及營運長(COO)。她在媒體與科技的交叉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,同時也是《經濟日報》的科技趨勢專欄作家,負責撰寫專欄《發現薇趨勢》,針對人工智慧、數位轉型及科技產業發展提供深刻的分析與評論。
除了在科技領域的深耕,王薇瑄亦致力於推動文化與藝術的普及。她是藝術對談節目《藝術聲鮮 ART TAIPEI Live Talk》的製作人,並參與多場國際藝術活動及論壇的策劃與主持,為藝術與公眾之間搭建橋樑。作為一名具備創新視角的科技與文化推動者,她以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,持續為業界注入新動能。
【發現薇趨勢】經濟日報專欄(點此連結)
【發現薇趨勢】方格子Vocus創作平台(點此連結)
【數位趨勢醬子讀】Apple Podcast(點此連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