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定義新興媒體Podcast
如何定義新興媒體Podcast
BY 王薇瑄 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、科技媒體專欄作家
2020年是臺灣的Podcast元年,目前臺灣繁體中文節目數,已達到2萬2千多檔。
Podcast是一種聲音內容,以收聽情境來說,可以理解為串流式的FM,隨選隨播,可以暫停,也可以兩倍速播放。內容沒有長度限制,可以短小輕薄重點式的傳遞資訊,也可以找三五好友閒聊好幾小時,形式不一而足。
元年至今,臺灣每個月的收聽量至少2億次,平台上常見自媒體創作者、企業、政府單位製作的節目,可見這新興媒體的吸引力。
在做Podcast市場教育時,最常被問:「為何不做影像?短影音不是正紅?」 《聲音經濟》一書認為,聲音的使用情境其實大大廣泛於眼耳並用的影片或遊戲。
我們可以在運動、煮飯、通勤、睡前、曬衣時透過聲音接收訊息,當然也有人會「聽」Youtube;但針對不同媒介,腳本撰寫上還是大異其趣,這也是許多Youtuber剛踏入Podcast時,將音軌直接變成節目內容而遭詬病的主因。
隨著越來越多創作者湧入,Podcast競爭越發激烈,開始出現Youtuber專程為Podcast重寫腳本的案例,創作者十分重視聲音市場,可見一斑。
以「聲音」傳遞內容,還能在聽眾年齡上爭取優勢,從還不識字的小朋友,到視力茫茫的老年人,同樣可以透過聲音接收訊息,豐富生活。
Podcast有別於影片之處,還有「專注度」。面容姣好的主播、華麗的特效與完美的畫面構圖,偶爾會讓人遺漏影片中傳遞的訊息。有畫面當然還是有好處的,如果描述的東西較抽象,可以用圖像輔助說明;但主持人的聲音表情,在各種維度的稀釋下,確實容易被忽略。
反觀純聲音內容的Podcast,若聲音平淡無奇、結構紊亂或節奏詭怪,便很難在2萬多檔節目中脫穎而出;但若能準確拿捏,受矚目的程度一定高於全臺灣好幾百萬個Youtuber頻道。
聲音內容有眾多優點,但Podcast這新興媒體的出現,並不會扼殺影片存在的價值。數位內容的特性便在於此,一旦出現了,只有使用者數量增減的問題,本體是很難完全被「消滅」的。
在數位時代,能以聲音內容走紅並非奇蹟,也不會是曇花一現。國際數位匯流發展共有五個層次,分別是訊號端、終端匯流、應用服務與內容、新分流、新匯流。五個層次呈現漸層關係,而且是可逆的。
訊號端,從過去的3G網路發展到現在的5G,在技術的更迭中,我們明確感受網速變快了;但從4G到5G,並沒有那麼消耗訊號的應用程式,因此消費者無感於訊號端的升級。
終端匯流,便是我們熟悉的智慧型手機了。過去聽音樂用隨身聽,照相用數位相機,收信用電腦,如今所有應用程式都匯流在一支手機裡。可惜近年的新機鮮少推出令人驚豔的功能,而終端匯流裝置的銷售量,也一年遞減幾千萬支。
應用程式與服務匯流,可以簡單理解為智慧型手機裡的每一個應用程式,如Meta、Google搜尋引擎、Netflix與Podcast都屬於此類。蘋果率先實施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政策後,以廣告為主要營收的幾個應用都受波及,於是Meta創辦人提出「元宇宙」的概念,Google大力推行Pixel手機市場,Netflix也開啟低價訂閱但要看廣告的新制度等,這些都是第三層匯流尋求變革的蹤跡。
而第四層的新分流,可以定義為在不同產業的新應用,或目標成為下一個新匯流裝置的嬰兒期。這個層級的裝置數年銷售較匯流低,像因「元宇宙」而走紅的AR/VR/MR/XR裝置、智慧工廠與智慧型手錶等,銷量逐年增加,但還不成氣候。
幾大科技巨擘無不慌張於在數位匯流架構下尋找新題目,但以目前市場策略與國際情勢來看,唯有第三個階層——應用程式與服務仍有發展空間。所以Disney+異軍突起,生成式AI成為全球科技業的新題目,Podcast商業模式地圖大開,啟動了付費訂閱制與直接開通HR銷售的新功能等。
當目光聚集於此,我們相信聲音內容不是絢爛一時的花火,而是一顆明亮的恆星,等待更多新玩家與商業模式發光發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