付費數位內容與廣告投放間的平衡
付費數位內容與廣告投放間的平衡
BY 王薇瑄 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、科技媒體專欄作家
數位生活統治著現代人的日常,數位內容供應者也因此源源不絕。有自製內容的Disney+和Netflix,也有讓自媒體創作者揮灑才華的Youtube(影片)、Podcast(聲音)、Tiktok(短影音)與複合式的社群網站Facebook和X。
其中的Netflix和Disney+採取付費訂閱制,會員付費就能看到飽,極符合影音重症者的需求。然而,收入來源僅依賴會員費,實在難以負擔高昂的內容製作成本。從去年開始,他們紛紛推出較低訂閱費但須看廣告的方案,企圖以廣告收入彌補成本缺口。
其實這樣的廣告制推行得並不順利。Netflix全球廣告主管潔若米‧戈爾曼(Jeremi Gorman),加入一年半就離職。根據Ampere Analysis 8 月研究報告顯示,美國只有 2% 的Netflix 和 Disney+ 用戶選擇最便宜的廣告方案。
而偏向自媒體創作者的Youtube、Podcast、Tiktok、Facebook和X,起初都是以廣告為主要商業模式,後來Youtube推出了Premium方案,只要付月費就可以省略影片前的廣告;其後又有支持特定創作者的會員方案,用戶可以贊助創作者以觀看獨家內容。
根據數據調查公司Mediagistic 發布的報導,2020年美國訂閱Youtube Premium的用戶占全球用戶的67%;但若只統計美國,訂閱的比例卻不到9%,顯然大部分的用戶,還是願意看廣告的。
同樣都是平台,當中央篩選的(如Netflix和Disney+),與自媒體創作內容的(如Youtube),同樣都推出付費訂閱就無廣告的服務,消費者掏錢的意願明顯不同。對平台來說,究竟數位內容和廣告投放間的平衡該如何拿捏?
關鍵在於內容優劣。平台能控管呈現的內容,使音效、特效、劇本、演員陣容都具備專業水準;而自媒體創作者也有優勢,靠的是源源不絕的想像力與創意,當然也有其局限,如難以跨越技術門檻,想得到的不一定做得出來。
同樣以廣告為商業模式的Meta,近期向歐洲監管公司提案,如果歐盟不同意Meta利用其數位足跡投放廣告,那也可以選擇每個月支付訂閱費,就能免除Facebook和Instagram上的廣告。這項計畫稱為無廣告訂閱SNA (Subscription No Ads),當然用戶可以繼續使用免費版但有廣告的,或者考慮SNA方案。
社群平台X也在近期開啟付費訂閱,可能很快就會推出幾種不同的訂閱版本。「高級基本版」頁面還是會出現完整的廣告,用戶的訂閱費將用來打擊平台上的機器人與垃圾郵件;若是選擇「高級標準版」,廣告減半;而「高級plus版」,則完全沒有廣告。
如果跳脫付費可以略過廣告的思維,從另一個角度切入,便可以另闢蹊徑,即「付費可以讓你看見更多好友的貼文」。某種層面來說,就是付費訂閱好友的內容。
Web 2.0大門打開後,許多自媒體創作者用社群網站經營粉絲群,樹立領域KOL的地位。但長期觀察下來,也發現幾千個好友裡,常貼文的人不多,到處分享貼文不留一字半句的倒是不少,又碰到演算法加持,就算是社群網站上交了10年的好友,貼文也從未在塗鴉牆顯示。若是如此,這真的值得你付費嗎?
中心化平台Netflix、Disney+與去中心化的自媒體創作團,究竟在付費內容和廣告投放間如何取捨?先檢視一下平台內容值不值得消費者付費,再思考付費內容收入能否負擔成本製作,而消費者的反應當然也是需要考慮的。別錯把應然當實然,才是試行新商業模式該思考的核心。
作者:王薇瑄
王薇瑄(Vivi Wang)是一位專注於科技與文化領域的專業人士,現任聲鮮時采科技的聯合創辦人及營運長(COO)。她在媒體與科技的交叉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,同時也是《經濟日報》的科技趨勢專欄作家,負責撰寫專欄《發現薇趨勢》,針對人工智慧、數位轉型及科技產業發展提供深刻的分析與評論。
除了在科技領域的深耕,王薇瑄亦致力於推動文化與藝術的普及。她是藝術對談節目《藝術聲鮮 ART TAIPEI Live Talk》的製作人,並參與多場國際藝術活動及論壇的策劃與主持,為藝術與公眾之間搭建橋樑。作為一名具備創新視角的科技與文化推動者,她以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,持續為業界注入新動能。
【發現薇趨勢】經濟日報專欄(點此連結)
【發現薇趨勢】方格子Vocus創作平台(點此連結)
【數位趨勢醬子讀】Apple Podcast(點此連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