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美科技戰轉型
中美科技戰轉型
By 王薇瑄 聲鮮時采科技營運長、科技媒體專欄作家
2018年中美貿易戰拉開序幕,美國對中國的制裁,從供應鏈去中化到提高關稅,完全不留情面;而中國也不甘示弱,針對美國出廠價值600億美元的商品,加收5%到25%的稅。
而後,情勢從貿易戰升級為科技戰。美國首先主張「華為」等中國企業,在沒有當局批准下,不得向美國企業購買零組件;而澳大利亞、英國、紐西蘭等國紛紛跟進,將華為逐出國內5G布局的協作廠名單。
隨著兩國關係越發緊張,2022年美國禁止先進晶片出口到中國,更限制公民與永久居民在中國的半導體企業任職。
美國與日本、荷蘭攜手擴大半導體禁令,建構了中國無法取得先進半導體和製造設備的體制,從晶片限制到禁止設備進入中國,無一不在削弱中國科技發展的能力;然而;近期的一則新聞似乎暗示著,中美科技戰即將轉型了。
睽違三年,華為推出新智慧型手機Mate 60 Pro,儘管官方並沒有正式宣布這款新手機是否搭載5G通訊,但目前釋出的多個測試影片顯示,其網速完全符合5G標準,更重要的是,這款手機還支援衛星通話。
各國紛紛「拆機」,一窺其中奧秘,得知這款新機使用了麒麟9000S七奈米晶片,由中國半導體龍頭中芯國際研發。
雖然許多專家在BBC的專訪中表示,這款7奈米晶片品質距離世界其他前沿晶片設計及代工還有段距離,但它卻重新鼓舞了中國數位科技創新的發展,也成為中美科技戰升級的第一聲砲響。
為何這麼說呢?過去幾十年來,全球各領域翹楚大多來自美國,從硬體到軟體,美國習慣昂首闊步的帶領全世界的科技發展;而2018年起始的中美貿易戰,也許可以視為科技強權美國對中國企業的擔憂——中國莫非迎頭趕上了?在當時論技術,其實美國還是略勝一籌。
過去貿易戰升級成科技戰,像是高階晶片製成設備與產品出口,多為「技術層次」;如今華為推出了Mate 60 Pro,採用中國生產的7奈米晶片,若「技術」被中國企業追上了,那麼科技戰將轉型為「科技原料戰」。
以稀土為例,稀土是高科技產品中不可或缺的原料,被廣泛使用在各領域,如電動車、風力發電機、LED、手機等。稀土具有不可再生性,因此大多數國家列為一種戰略資源。
美國貿易處代表戴琪曾指出,10年前,中國哄抬所售稀土價格,美國因成本提高,境內的許多礦場於是重啟營運,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;但中國一降價,這些礦場又被迫關閉。稀缺性資源對產業鏈的牽一髮而動全身,可見一斑。
全球稀土資源豐富,但分配卻不均勻。根據美國地質局的調查,稀土資源儲量集中在中國、越南、巴西、澳大利亞、印度、俄羅斯、美國、格陵蘭,這八個國家的稀土存量約世界的94.5%。中國稀土存量排名第一,約有4400萬噸,越南與巴西並列第二,各有2200萬噸。
今年8月,中國已率先祭出「鎵」與「鍺」兩項稀土的出口管制,這兩項元素的禁令,率先動搖了電動車、國防工業、太陽能電池、顯示器的成本。根據歐盟稀土材料的報告,中國是兩項金屬的主要生產國,分別貢獻鎵94%與鍺83%,中國手上張張王牌。
中美關係惡化前,美國技術領先,中國提供源源不絕的原料與低成本的供應鏈,讓我們活在「世界是平的」的想像中。如今兩國強碰,美國技術領先的優勢逐日縮小,又無法掌握重要的原物料與低廉的生產線,中美科技戰的戰場位移,現在正開始。
作者:王薇瑄
王薇瑄(Vivi Wang)是一位專注於科技與文化領域的專業人士,現任聲鮮時采科技的聯合創辦人及營運長(COO)。她在媒體與科技的交叉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,同時也是《經濟日報》的科技趨勢專欄作家,負責撰寫專欄《發現薇趨勢》,針對人工智慧、數位轉型及科技產業發展提供深刻的分析與評論。
除了在科技領域的深耕,王薇瑄亦致力於推動文化與藝術的普及。她是藝術對談節目《藝術聲鮮 ART TAIPEI Live Talk》的製作人,並參與多場國際藝術活動及論壇的策劃與主持,為藝術與公眾之間搭建橋樑。作為一名具備創新視角的科技與文化推動者,她以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,持續為業界注入新動能。
【發現薇趨勢】經濟日報專欄(點此連結)
【發現薇趨勢】方格子Vocus創作平台(點此連結)
【數位趨勢醬子讀】Apple Podcast(點此連結)